【代表建议】
关于彰显山水侨韵特色、提升江门慢行系统的建议
江门市第十五届人大代表
江门市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
李焱
今天2月共享单车落户江门,一夜风靡,吸引了大量的市民积极参与,成为了江门的热点社会事件。通过现象看本质,共享单车全城热议的背后,体现出江门市民对慢行交通和慢城生活的需求与渴望。同时珠三角的其他城市也在积极行动,广州、深圳等城市均开始了公共自行车试点行动,建设自行车专用道,提升和完善城市的慢行交通系统。慢行交通得到广泛关注及良性发展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1、国家重视
2012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部《关于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设市政府“组织编制完成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2013年,住房城乡建设部于又制定了《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为城市慢行交通的规划设计提供指引。
2、城市需要
江门机动车保有量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短距离机动化出行更是增长迅速。从而造成江门市交通拥堵程度不断加大,坏境污染日益严峻。江门急需安全、便捷、高效、低成本的慢行系统,分担城市交通压力。
3、市民期望
近年来“慢交通、慢生活”成为了“时髦词语”,相对于当前社会匆匆忙忙、纷纷扰扰的快节奏生活,市民希望有时间、有场所、有路径,可以回归自然,缓解工作压力,享受休闲生活。
由此可见,江门提升慢行系统符合国家的政策方针,满足市民日常的通勤要求,分担城市的交通压力,为市民的休闲健身,回归自然提供必要的路径。
一、现有问题
根据统计,江门市民慢行出行分担率约占全部出行的50%,但近年慢行交通分担率出现下滑趋势,自行车交通分担率和出行率更是由上世纪90年代50%-60%下降到近来年的17%。历年来市民、市人大和政协代表多次呼吁解决机动车或经营占道的问题。通过对市区现状慢行交通设施的调查,发现存在以下两方面的不足:
1、慢行通勤方面
慢行出行比率较高,但慢行交通未成系统。江门居民慢行出行比例较高,高达近50%,但是旧城区存在机动车及违章经营侵占慢行交通系统的情况,影响慢行交通的效率和效果;而新区建设主要考虑机动车,对慢行系统重视程度不高,在城市公共空间和道路断面资源分配中往往所占比例较小,导致城区内缺少连续、安全、高效的慢行系统;同时城市规模不断拉大,慢行交通不具备竞争优势,又缺乏必要的换乘设施。
2、慢行休闲方面
山水侨韵资源丰富,但尚未形成有效串联。江门是“中国侨都”、“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正在积极申报“国家森林城市”,山水资源丰富,侨乡历史建筑众多,生态环境保护良好。但是缺乏环山、滨水的慢行系统,将“山、水、侨”之间利用慢行交通进行串联,充分发挥“山、水、侨”资源的整体优势。
二、发展思路
1、明晰功能:通勤休闲各司其职
鉴于慢行系统具有通勤和休闲两大功能,应构建通行与休闲两大慢行系统,实现通勤慢行与休闲慢行各司其职。通勤慢行系统结合城市形态,以连接功能为主,将居住、工作、学校等密集区以及主要公共交通通勤人群集散地进行连接,提高公共节点可达性,分担城市部分交通功能,缓解城区拥堵;休闲慢行系统结合城市特色,以串连休闲兴趣点为主,将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与城市生活相结合,提高城市品质的同时,吸引居民慢行出行。
2、以人为本:重视慢行系统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把方便市民出行作为首要原则,放弃以往“以车为本”的出发点,为市民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的城市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环境,重视慢行系统建设,打通最后一公里,将其作为整个城市交通系统中与机动车交通系统有着同等重要性的系统进行建设。
3、连续贯通:完善现有道路设施
慢行交通的首要条件是连续,新建道路横断面基本都考虑了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但是部分公路改建的道路或较老的一块板道路却未考虑慢行系统,如江侨路、篁庄大道、长堤路等。因此,需要将这部分道路的慢行系统补齐,保证慢行系统的连续性。甚至在有条件或道路宽度局限的路况下,设置自行车专用道,减少人车冲突,增加自行车道的安全性。去年市规划院在我市南岸印迹潮人径工程设计中,沿着江门河结合百年工业遗址,实现全线慢行系统13公里(其中有单车径10.7公里)的贯通,就是落实慢行理念,把“南岸印迹”打造成见证江门百年厂韵、寄托存忆情感共鸣的城市地标,构建珠西乃至全省工业遗产旅游典范的具体工程范例。
4、展现侨韵:慢行串联山水历史
江门山水资源丰富,历史建筑众多,应借鉴佛山西樵山、广州白云山等,设置专用自行车道等慢行系统,将西江、圭峰山、白水带、东湖公园、长堤历史街区、海傍街等山水资源和历史资源进行串联,吸引了大量居民慢行出行,并成为江门特色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山水城市特色、展现五邑侨乡风情。最近市规划院和广东工业大学产学研联合研究33墟街片区更新及交通优化项目时,提出梳理墟顶街、仓后路、石湾直街,打通太平路、众兴路,作为慢行交通方式(可引入公交及游览电瓶车),串联广东省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江门特色(如咏春、茅龙笔、陈皮、宫灯、葵扇及五邑特色小吃等),满足原居民及游客向往慢城生活的美好愿景,打造有着古城文韵的优质侨乡品牌。
三、实施建议
1、慢行系统注重顶层设计
我市于2015年被正式赋予地方立法权后,积极推进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领域的立法工作,现已公布第一部实体法规《江门市潭江流域水质保护条例》。通过地方立法,可以顺应依法治理的国家要求,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提升管理部门的行政依据,扩大市民、市场的心理认同。建议政府、人大尽早启动《江门市城市道路管理条例》的立法工作,该条例除了涵盖慢行系统的规划、建设、养护、维修和路政管理,也可涉及综合管廊,市政设施、道路停车、建筑后退区域控制及与城市轨道衔接的新形势新要求。该条例的立法需求比较迫切。
2、慢行系统强调建设实施
近年来江门市注重慢行系统的发展,市规划院先后编制了《江门市中心城区慢行系统规划》、《滨江新区慢行系统规划》和《鹤山市慢行系统规划》等规划,也建成了绿道、潮人径、古驿道等慢行系统设施。但江门市慢行系统的建设规模与江门的城市定位、市民的实际需求等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建议相关建设部门结合已编制的规划,制定慢行系统的近期建设计划与年度实施计划,按照“系统布局,特色突出,查漏补缺,应控则控”的原则,加强慢行系统的系统性和实操性,提升江门的城市宜居度和市民满意度。
3、慢行系统串联山水资源
江门作为山水宜居城市,拥有大雁山、凤凰山、龙舟山、圭峰山、白水带、西江、江门河、古劳水乡等众多优质山水资源,应构建滨水、环山的开放空间的慢行系统,搭建相互连通,构建生态休闲型慢行交通网络。近期可重点结合市规划院编制的《滨江绿道延伸线》规划,利用现有的滨江慢行系统,向南向北延伸,连接大雁山、古劳水乡、白水带等景区,为市民的休闲健身和游客的观光游赏,提供江门市区最有特色、最具形象的慢行线路。
4、慢行系统活化历史遗存
江门作为中国侨都,是我国华侨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拥有33墟街、长堤历史街区、陈白沙祠、良溪古村落、南岸印迹工业遗迹、海傍街历史建筑群等多处历史建筑,承载了江门的历史记忆。慢行系统应将历史建筑进行串联,并引进历史街区,同时利用这些历史建筑配建一些慢行系统的驿站或休憩点,对其加以活化利用,作为慢行系统的兴趣点,在吸引市民和游客的同时,展现江门的侨乡风情。
5、慢行系统增强城市品质
2015年12月底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强调了城市设计工作的重要性;城市设计也日益重视物质空间与人的双向互动,并最终致力于以城市品质和宜居性的提升,满足人的幸福感。江门作为珠三角著名的宜居城市,应将慢行系统作为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对北新区万达广场、五邑华侨广场、滨江新城体育中心、江门大道、港口路沿线等城市重点地段结合城市设计,运用慢交通的设计理念,进行慢行系统的详细设计,在满足市民慢性出行的同时,优化城市景观风貌,构建江门独具特色的慢行系统,增强城市的宜居品质。
6、慢行系统提升公交效能
江门市在“东提西进、同城共融、构建大城格局”发展战略指引下,城市发展规模日渐增加,但也导致城市交通问题日渐突出。而大力发展公交正式解决大城格局下交通日益拥堵的最佳办法。我市应学习深圳市的成功经验,利用慢行系统解决公交“最后一公里”出行不便的问题,完善慢行网络,改善道路慢行设施,结合公交站点,增加单车租赁与停放设施,规范共享单车的停放;通过慢行通勤协调与承担中短距离出行,并与公交接驳,建立“公交+步行、自行车”的出行模式,实现城市公共交通与慢行通勤交通的无缝衔接,提升市民的公交满意度。
7、慢行系统实现连续贯通
步行是市民出行最基本的方式,我市应在城市机动车辆迅猛增加、道路不断扩张的情况下,优先发展“公交+步行、自行车”的交通系统,从“以车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加强步行基础设施建设,修补缺失的自行车道,保证慢行系统的连续性,例如完善篁庄大道慢行设施、33墟街、长堤路的自行车道等,提高步行道的可达性。在人车冲突较大的交叉路口如江门大道、建设路、丰乐路、广场环路等局部设置立体过街设施,并设置自动扶梯;美化街道步行环境,建设标识清晰、宽敞平坦、卫生整洁、有树荫、不拥挤、舒适的步行环境等;加强对城区步行设施的改造与维护以及管理水平,加大对占道停车、乱停乱放、占道经营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等,从而确保慢行系统的连续贯通,提高市民的慢行出行意愿。
8、慢行系统优化社区生活
2016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到“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我市应将城市慢行系统与社区内部道路进行连接,构建慢行空间的邻里单元,在社区内部完善慢行系统及配套设施建设,实现人车分流,确保社区居民慢行出行的安全;建议开展大型片区,例如33墟街、群星碧桂园、怡康华庭等的慢行系统布局研究,结合开放街区的精细划分,可利用慢行系统完善原有大型片区的交通,带动沿街商业的发展,方便居民生活交流,优化社区生活品质。
9、慢行系统应连接古驿道
省政府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修复南粤古驿道,提升绿道网管理和利用水平”的要求,将古驿道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融入绿道建设中,形成“驿道网+绿道网”两张网,共建幸福广东的健康之路。
我市应将慢行系统中的城市绿道、潮人径等与鹤山彩虹古驿道、良溪村古驿道、崖门古驿道、潭江古驿道、台山古驿道、台恩古驿道、明鹤古驿道、肇鹤古驿道等进行连接,拓展慢行系统的发展空间,为市民提供新的户外运动场所,满足日益增长的健康休闲需求;成为旅游发展的新领域,带动沿线区域文化体育产业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慢行系统有着解决城市拥堵、促进公交发展、串联山水资源、展现历史文化、提升城市品质等众多积极的作用。因此建议我市将慢行系统的建设摆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尽早启动《江门市城市道路管理条例》的立法工作,尽早开展《江门市慢行系统建设规划》的编制及年度实施计划的制定,通过建设独具“江门特色”的慢行系统,实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提升我市宜居宜业的城市品质,展现山水侨乡的城市特色,更好地构建珠江西岸的中心城市。
|